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中国地产总裁》
 

富豪榜掠影:冲破权力天花板的地产女豪杰

富豪榜掠影:
冲破权力天花板的地产女杰
 
文/本刊记者 扈东玲
 
编者按:15年前,《华尔街日报》[企业女性]的专栏中,用“玻璃天花板一词”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15年后的今天,我们用“冲破权利天花板”来形容那些或白手起家,或女承父业,而达到财富和地位巅峰的地产女企业家。
在胡润笔下,本文描述的这几位地产女企业家都位列榜单前十,她们或神秘,或张扬,或温柔,或冷静,她们是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商业女性代表。在此,我们梳理她们的创业历程,感受冲破权利天花板之后的别样人生。
 
 
龙湖掌门吴亚军——国内最神秘的女富豪
吴亚军档案:
出生日期:1964年2月
祖籍:重庆合川
毕业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专业:导航工程
职业:重庆龙湖地产董事长兼总经理
理想:打造像微软、苹果那样伟大的企业
 
正文:
慷慨、豪爽、大气,性格中有点男子气,这是众人眼中的吴亚军,由于她“不签名、不上镜、不接受采访”的三不原则,让外界对她本人的认识少之又少。
但从她白手起家创立龙湖,一路披荆斩棘,以家族财富420亿元荣膺“2011年中国女首富”,及2011全球白手起家女首富来看,这个女人委实不简单。
从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工程系毕业生,到国营仪表厂员工,从名不见经传的报纸记者到房地产企业家,吴亚军玩跨界玩的很成功。
1993年,由于一次痛苦的买房经历,吴亚军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并担任重庆佳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5年6月,吴亚军创建重庆中建科置业有限公司,不久便更名为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这一年在龙湖的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
同一年,吴亚军接手第一个项目“龙湖南苑”,虽然没有成熟的开发经验,也没有品牌优势,但她仍然凭借自身善于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当时重庆楼市的标杆。
乘势而上,吴亚军又首创了重庆楼市板式围合、样板景观的“龙湖西苑”项目,同时还开创了市民熬通宵排队等着放号、房子卖得简直比菜还快的盛景。
随着项目的成功,资金的充裕,吴亚军并没有盲目扩张。直到2000年,吴亚军才开始大手笔开发龙湖的系列品牌。
龙湖在成立之初吴亚军就预言,5年后成为重庆最好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十年后成为全国最好的企业之一,在今天看来龙湖的预言一一得到实现。
十几年下来,龙湖在吴亚军手中已经成为了一块金子招牌,战略版图遍布全国。而吴亚军也随着龙湖的崛起而名声鹊起。但她却选择站在龙湖的幕后,2011年8月15日,她发布公告宣布辞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在外界看来,这个决定来得“突然”,“这是龙湖由民营家族企业转向公众企业的更进一步动作。”对此她向媒体如是表示。从2009年龙湖地产在香港完成上市,到近日的退居幕后,吴亚军势将去家族化进行到底。
“我是女老总,没有机会去泡妞,也不喜欢去娱乐,只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吴亚军用简单的几句话就概括了自己成功的秘诀。
但在其员工的眼中,吴亚军身上具有很多成功企业家的特质。
——能够接受不同意见的存在。吴亚军是具有职业经理人气质的企业家,在很多民营企业里,老板基本上都是至高无上的。而在龙湖,吴亚军是可以批评的。不唯我独尊,只要是正确、诚恳的意见,都会虚心聆听。
——善于学习,精于操作。吴亚军与王石在很早以前就认识。90年代中后期,深圳万科集团成为当时中国地产界的翘楚,吴亚军为此专程去深圳拜访万科,虚心向王石讨教做房地产的门道,龙湖就此迅速在重庆地产界站稳脚跟。
——热爱学习,始终保持自身丰富的知识含量。在龙湖员工看来,她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有空就看书,她家床头两边都堆满书,坐飞机,她也在看书,甚至一家人出去度假,她也是沙滩上摆把躺椅看书。人家进酒吧,她也夹本书进去,男人们喝酒,她就在闹哄哄的酒吧看书。此外,她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她拜访政府、金融界、房地产界等人士时,都会不停地汲取知识,让自己脑子里的信息量变大,一旦需要,就释放出来。
——不高特殊化,亲力亲为。在公司,吴亚军不搞特殊化,她的办公室大小和高管们都一样,只有十几平方米,里面的办公桌也一样大,很普通。她没有秘书,重要的讲话稿都是自己写。
“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名次不断攀升,却不能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造福于股东、造福于员工。”吴亚军对于事业始终着自己最初的原则,这不会因财富、名望的增加而改变。“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秉承龙湖一贯的承诺,以最好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创建美好生活,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吴亚军还是那个吴亚军,始终神秘,始终坚持,始终没变。
 
 
陈丽华:超脱于财富之外的女富豪
 
陈丽华档案:
出生日期:1941年
祖籍:北京
民族:满族
职业: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
爱好:紫檀
 
正文:这是一位从贫穷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家,70岁的人生,她经历了年少的窘迫,中年的打拼,现到花甲之年,只剩财富回归后的那一抹超脱般的淡然。
陈丽华,一个靠地产发家的企业家,一个与紫檀痴缠一生的女人,在她的财富世界中,她拥有一个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紫檀王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依然还有人这样不计成本的坚持自己的梦想,也只有陈丽华有这个资本和资格。
《2011胡润女富豪榜》中,陈丽华以财富330亿元排名全国第三。也许这些数字在陈丽华眼中都只是虚无,但有实力取得这样的成绩,毕竟有其过人之处。
陈丽华,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幼年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因生计所累,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
1982年,陈丽华移居香港,掘到第一桶金,她在比华利买了12幢别墅后高价卖出,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
从创业到现在,陈丽华利用手中积累的财富,进行着多元化的投资实战,以房地产业为主,兼及高级会所、高档公寓、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并介入旅游、商贸、网络信息、航空服务领域,锋头强劲。在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设有分公司,国内在大连、深圳、秦皇岛等城市也有投资。
目前,陈丽华的富华国际集团在北京已拥有数家房地产企业,包括长安俱乐部、丽苑公寓等,总投资已超过35亿元;集团投资逾40亿港币的东起王府井金鱼胡同,西至东二环的雅宝路的金宝商业街,门庭若市,繁华壮丽。
在地产界处处开花时,陈丽华还耗资2亿元在京城正东落成了中国紫檀博物馆,该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风格、恢弘气派。这座博物馆从建筑到馆内陈设的千件珍稀家具器物皆是陈丽华个人投资,全部产权亦尽在其个人名下。
紫檀,别名“青龙木”,是红木中最高级的用材,最适于用来制作家具和雕刻艺术品。用紫檀制作的器物经打蜡磨光不需漆油,表面就呈现出缎子般的光泽。因此有人说用紫檀制作的任何东西都为人们所珍爱。
陈丽华,这个把紫檀当做平生至爱的女人,身上也有同紫檀一样名贵的品质,及紫檀缎子般光泽的才华,这些特质让陈丽华走向了成功,也升华了财富。
以下把陈丽华的部分观点及企业经营经验整理如下,让大家共同体验这位企业家的别样风格。
1、贫穷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2、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很多人都问我经商的诀窍,我说很简单——诚实、信用第一,真心实意地交朋友。”
4、她生平最大的“投资”是对“活的国宝”——传统文化技艺的拯救。她说:“财富回归,这是一种不计成本、无视回报的投资。”
5、“亏损的博物馆不可能带来金钱上的回报,纯粹从经济上而言我的这个文化投资或许是不成功的,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博物馆所蕴涵的巨大潜在价值,寸檀寸金,馆里的藏品个个都是无价之宝,保守地估计那些紫檀家具至少值2亿美元。我现在是用地产上赚来的钱料理这个博物馆。人们都把财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论,我倒以为我的这些宫廷工艺的紫檀丝毫不比外国的高科技逊色!”
6、“做别人没有的、世上无双的。别人都看重外国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国人看重的中国玩意儿。”
7、一个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首先在于诚信做人,而后在于认真做事,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承这种优秀。
8、要做,就做百年不落后的。不吃回头苦,让成就和未来见证历史。
9、舍是因,得是果。舍小我,得大家。真正能够做到“舍得”之大气,才能成就人生之大业。
10、信是根,用是本。守信用,才能得朋友。朋友多,路就多;路多了,业就大,这是“信用之道”,更是心灵之道,人生之道。
 
 
SOHO中国张欣——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富豪
张欣档案
出生日期:1965年
出生地:北京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职业:SOHO中国有限公司CEO
 
正文:张欣是一个经常穿Prada的女子,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弯的。她自信、果敢、直率、气场很大。她和丈夫潘石屹创立的SOHO中国如同她的人一样,属于北京地产圈里的另类。
在今年的胡润女富豪榜上,张欣潘石屹以财富210亿元排第五,与此同时,在《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女创业家”中,张欣成为8为入选者当中唯一一位女企业家。
张欣今年44岁,正值事业的巅峰,财富和名誉对于她来说,也许很重要,因为这是她实现自己理想,证明自己实力的保证;也许也并不重要,因为她并不物质,收获的财富更多的已经通过慈善基金的方式回报给社会
到目前为止,张欣的经历可以一分为二,这个分水岭就是与潘石屹的相遇和结婚。
在遇到潘石屹之前的20多年岁月里,张欣的生活是由波折到光鲜。
张欣的出身并非豪门望族,虽然祖上在缅甸定居经商多年。上世纪50年代初的反华热潮,迫使她的父母回到中国,他们在北京结婚,成了外文局的两名翻译,之后在1965年生下了女儿。后来,他们因为文化大革命所显露的两种不同信仰而分居。她跟着母亲去了一所位于河南的干校。转了七八次学后才读完小学。
在这段时间里,张欣生活的并不好,晚上经常会谁在办公桌上,家里每个月只能分得一些米、面和油。
1980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打开国门,14岁的张欣跟着母亲到了香港,那时候她们蜗居在一间极小的房子里,身无分文。母女俩开始在纺织厂流水线上打工。
张欣在香港的生活是再简单不过了,白天在位于新蒲岗的工厂打工,晚上念夜校学英文。”
后来由于朋友的启发,张欣去了英国。当时,她在剑桥的一家秘书学校读了几年英文后,获得一份奖学金并进入了苏塞克斯大学,学习经济学。
1991年,张欣从苏塞克斯毕业,接着在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业还没结束,张欣就被巴林银行相中,原本是去巴林香港分公司工作,没想到她所在的部门被高盛收购,她阴差阳错地成为高盛一名年轻的分析员。
离开高盛后,她加盟旅行者集团,成为一名年薪将近20万美元的投资银行家。1994年5月,她在剑桥的同学张维迎建议她去中国考察一个名叫“万通”的公司。
机缘巧合,就是在这场“考察”中,张欣遇到了潘石屹,几个月后两人就结婚了。
遇到潘石屹后的张欣开始了自己的梦想实践之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她和潘石屹的事业中。张欣负责房地产产品的制作以及与产品制作有关的社会形象,而潘石屹则负责除此之外的重要的商业决定,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其实,重商的潘石屹其实看不起艺术,对时尚更是一窍不通,但张欣的艺术趣味跟他的商业包装需求却是不谋而合的。
正是两个人的通力配合,才有了今天特立独行的张欣,才有了富豪榜上“战功显赫”的张欣。
以下是张欣的部分语录整理:
“但我不觉得苦,人要能屈能伸。大到能看全世界,小到能看清每个点,我这个人的伸缩能力很强。”——张欣在香港的生活是,白天在位于新蒲岗的工厂打工,晚上念夜校学英文。对于这种一天到晚盘算着做了多少件货,赚了多少钱的流水线女工的生活,张欣如是说。
“很普通的人我也能看到他特别的地方,很国际的人也能看到他普通的地方。所以,后来选择与潘石屹结婚,很多人也问为什么,但我就是看到他的特别之处。”——在香港的打工经历,让她见识了社会下层及新移民挣扎求存的状况,培养了她的生存能力。
“公司要是按我华尔街的那一套走的话,SOH0中国今天很可能早已经倒闭了。”——对于SOHO中国的运作方法,张欣有这样的感慨。
“一旦决定要做好一件事,我一定要做得很好。刚做发展商时,无论看书、看杂志、旅行或公干,也在看有关建筑的东西,要做到别人一讲,我就知道他说什么。”——张欣坦言自己原本对建筑一窍不通,如今对视觉的展现和建筑的了解,是因为投入了150%努力,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外国人通常觉得我们中国人更看重家庭,观念更传统。而眼下的情形并非如此。其实,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正变得越来越淡薄,甚至有些混乱。”——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张欣忘掉家庭生活和两个儿子。最近几年,她和潘石屹的生活一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因为我现在有信仰,我觉得生活每一天、工作每一分钟都是一种祈祷”。
“我可能会不惜代价地盲目追求利润。但现在我会做出选择。例如,我不打算在澳门投资赌场,尽管这样做利润丰厚。我早已经过了盲目追求增长和利润的阶段。”——2005年,她在朋友的影响下接触到了巴哈依教,该教“人类一家”的教旨与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相通,跟现代文明也不矛盾,它直接影响了张欣近些年的状态。
“幸福和成功没有直接关系,我认为幸福和严格或宽松也没有直接关系。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有永恒的追求,不受环境的影响,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境,给他人带来幸福。”——张欣这样表达她对美国虎妈式教育的看法,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时间:2011/12/15 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