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地产新闻
 

保障房现“钱荒” 发行企业债福兮祸兮


保障房现“钱荒”
  发行企业债福兮祸兮

高额的房价牵动的是成千上万人的心。手头有富余钱的人总渴望通过拥有房产来增值财富,一些买不起房的人,因为要解决马斯洛所谓的基本需求还是会对房子有所关注。如此,一个奇特的场景就出现了,整个中国似乎都对房地产市场充满了好奇并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

当然,这里面有窃喜、有无奈,百味俱全,个中滋味,无人能说,谁又能懂。说到房地产市场,最近不得不提的就是保障房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建1000万套保障房,等于是恶补功课,把过去十来年应该建但是没建的房子,现在集中在这几年建出来。”一位官员曾这样描述。

攒下来的保障房数量确实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投建保障房需要的巨额资金加上问责制的压力迫使一些房地产企业实在是“心里没谱”。于是,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现,犹如一个巨石猛地砸开平静的海面,溅出的浪花飞的很高,有人惊呼壮观,有人却感叹难寻涟漪的美丽。

企业债券或成保障房“救命稻草”

今年的保障房目标是1000万套,而五年内要求3600万套。据住建部年初估算,完成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所需资金至少1.3万亿元,其中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承担5000多亿元,剩余的8000多亿元要通过社会机构投入和被保障对象以及所在企业筹集。

据央行公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167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7%;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新增651亿元,比年初增长40%。然而,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仅为30%左右,距住建部要求的各地务必在11月底之前全部开工的目标似乎还相差甚远。

面对如此之大的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钱荒”是当前保障房建设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实际上,保障房建设的问题无非是土地和资金,土地资源由地方政府掌握,相对容易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则是资金。保障房开工率不尽如人意,虽有项目进程自身规律、一些地方政府消极作为等方面的原因,最大障碍则在于资金短缺。

因此,为了解决保障房大约8000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发改委下发《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一下简称《通知》),明确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与其他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与此同时,财政部与住建训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允许发债融资意味着保障房专项融资的瓶颈已经突破,一些专家也呼吁在保障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拓宽融资渠道刻不容缓。发改委下发的这个《通知》因此显得急迫而且及时。

近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就发行企业债支持保障房建设事宜举行专门会议,拟定了一个由北京住总集团、金隅集团、首开集团等9家企业发行500亿元企业债券的计划。实际上,在今年上半年,已有多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为保障房建设融资。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具有使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资金需求者,为资金不足者筹集资金的功能。

对于久旱逢甘霖的保障房建设,发行企业债券到底能起多大作用?第一创业研究所副所长王皓宇认为,保守估计,今年保障房企业债供给将大幅增加,少则2000亿元~3000亿元,多则高达4000亿元~5000亿元。

发债融资背后的隐忧

尽管国家允许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开辟了一个融资渠道,但是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大幅攀升,现金流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再发新债,引起了业界对其未来偿付能力和资金是否会被挪用等风险的担忧。

“债务危机被推迟,但不会因此消失,而是以更大的规模爆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其微博中写道。在他看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企业债融资建保障房,意味着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工作尚未开始就已结束,地方政府债务将继续膨胀。

有关人士也表示,目前我国关于特定目的发债融资的资金监管法律还很不健全,债务的监管核查渠道基本上还是空白,地方人大的监督也还处于疲软状态,发债融到的资金到底会用到哪里去,效率如何,还很难控制。加上《通知》中表示,发行企业债券所得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还允许“用于当地其他项目的建设”,这些含糊的、不确定的因素还是让我们不得不担忧一旦融资成功,这些资金又将流向何处。

另外,发行企业债吸引社会资金,说到底就是向老百姓借钱建房。而保障房本身公益性强、利润低的事实,加上风险可控与否能因素,都会让在当下通胀猛于虎的现实环境下,企业债券发行大打折扣。

据了解,从发改委1388号文件印发至今,并没有一单通知中所说的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进行保障房住房项目的企业债融资项目真正发行。申银万国分析师屈庆指出,由于城投债遭受沉重打击,二级市场需求下降,将倒逼一级市场发行节奏放缓。

还有,监管问题,防止假借保障房之名套钱。监管层认为,房地产市场处于相持的关键期,房地产企业以各种形式获取资金的冲动十分激烈,应该防止房地产企业以建设保障房为借口,通过发行债券套取银行资金,用于商业开发。

当然,关于建保障房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次允许发行企业债券背后还有很多隐忧,毕竟这么一块肥肉送上来,谁又能管得住不让人嘴馋呢。

保障房建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截至2010年,全国居民储蓄总额已经达到20万亿人民币,如何盘活这一笔钱,也许比简单地打开发债融资缺口更有效率。当然,所谓的以上那些担忧,我们更希望那是我们“危机意识”下的“杞人忧天”,希望发改委在发出支持发债融资通知的同时,也同时想到了我们的那些关于这一举动背后的隐忧,找好良策,不要再给保障房建设添乱。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时间:2011/8/20 14: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