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地产新闻
 

房屋质量之殇


房屋质量之殇

文/本刊记者  张仙

  在工程建设的五方责任主体中,除发包方外,承包方、工程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这四方皆受雇于开发商,以开发商为“衣食父母”,并不能真正起到“监理”的作用。

  2012年7月的一场大雨,拷问了京城的“良心”,也冲走了覆盖在某些地产商“良心”表面的华美装饰,不少楼盘在这次降雨中原形毕现,一夜之间由“新房”变为“闹心房”。而有关建筑质量的问题,并非首次曝出,更非最后一次。

行业乱象

  在曝出“毒地板”和“纸板门”之后,房企龙头老大万科近期又陷入精装房“质量门”。有业主打出条幅,对王石“喊话”:王石,郁亮喊你回家修房子。宋卫平也曾经“嘲笑”万科“品质太粗糙”。在万科质量问题频发的背后,是其不断扩张的规模:2010年跨过千亿门槛,成为中国地产界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地产公司“规模上”的老大。人们不禁高呼,万科,走慢点,等等你的灵魂吧。对此,5月,王石终于发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愿为质量沦为老二、老三。”“巨人”开始反思终归是一件好事。

  将“灵魂”落下的不止万科一家,质量跟不上数量,早已成为一种行业现状,就连业内口碑一直不错的龙湖也被业主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龙湖在北京小有名气的香醍溪岸洋房项目被多名业主投诉交接的新房存在墙体倾斜甚至扭曲现象。在此之前,龙湖位于北京通州的蔚澜香醍项目在交房时也被指存在质量问题和涉嫌修改规划问题。对此,龙湖方面回应称这些并非普遍性质量问题,均属于可整改的质量瑕疵。

  龙湖将此定义为“瑕疵”,显然不能平息已经砸进去毕生积蓄的业主们的愤怒。很快,业主在路边树起了大广告牌,在“龙湖=诚信=现实”中“诚信”两字上打了叉号,这无疑给了以追求卓越、专注品质和细节为己任的龙湖一记响亮的耳光。业主虽然小小地出了一口气,但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在维权方面的无力。

  更有甚者,继“楼倒倒”、“楼脆脆”之后,安徽合肥出现了“楼粉粉”,华邦世家小区业主反映,房屋隔板所用板材一剁就断、一掰就碎,被水弄湿后一捏就成粉末状……触目惊心的现实再一次挑战业主的承受底线。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该小区开发公司总经理表示,所用材料已经通过了国家质检…

监管不力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有明显缺陷的房屋是怎么通过层层检验,堂而皇之地“上市出售”的?又是谁给它们颁发了“合格证书”?这其中质监部门难辞其咎。

  据业内人士介绍,商品房在出售之前,要经历至少十几道检验关卡,涉及建设局下属的质量监督站、工程测绘院等多家机构,验收合格,才会拥有“合格证书”。而去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预防处的答记者问或许能给业主解释些许“疑惑”:部分工程项目三分之一的工程款被用于行贿。

  商人有逐利的本性,行贿的款项最终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开发商承不承认,无论华邦如何狡辩,房屋质量不合格却通过了层层关卡是铁的事实,监管部门“离奇”集体“失职”,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施工单位和验收单位成了“一家亲”,业主却成了“被抛弃而任人宰割的羔羊”,除了被动接受这一既成事实,别无他法。说到底,这不过是一场开发商成本控制与利益之间的博弈,而这场博弈的背后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行为方式。

  2010年上海静安的一场大火暴露了中国建筑行业多年的痼疾:装修工程违法违规,层层多次分包,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抢工期、抢进度、突击施工等行为。静安事件只是建筑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违规承包到违规转包,再到将工程转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公司,直到最后无证上岗的电焊工“点燃”了这场悲剧的火焰。

  “监管失职已经成为购房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第三方验房专家庞永军对《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说,“在我国的房屋质量的监管体制中,质量监督站既是责任主体,又是权力主体,对于监督站来说,没有监督机构去监督他们。‘管’是他们的权力,‘监’是他们的责任。更多时候,监管部门会忽略他们的义务而更多地去执行权力。因此,借助第三方验房机构以完善社会化监督力量显得很有必要。”

  庞永军介绍说,在西方成熟的监督机制中,“监理”作为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链条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中国,受制于开发商的角色定位,“监理”的地位很尴尬。当前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督与开发商的自我监督外,媒体的舆论监督只能是作为“事后监督”而存在,在专业性方面也显得很无力。引入第三方验房机构,完善社会化监督的力量,进而弥补现行体制下的一些缺失,既可以监督商品房质量,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相关部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形成包括开发商、政府和社会力量同时监督的联动力量。

  庞永军表示,与其坐等体制改革,一味谴责监督部门的不作为,不如调动社会力量以应对这样一个“行业现实”。

制度缺失

  调查显示,中国当前建筑的平均寿命仅有30年。想想30年后满大街屹立的建筑垃圾,不寒而栗,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竟然敌不过古人木质结构建筑“存活”的零头。

  上海“楼脆脆”事件发生后,很多专家建议取消期房预售制度。今年8月,随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不断加码,一个关于国家将取消期房预售制度的传闻,使得地产股集体暴跌,其中招商地产、首开股份、保利地产等跌幅均逾8%。但从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来看,取消这一制度恐怕会对开发商的资金链提出严峻考验,很可能成为高房价的又一推手,可行性不高。北京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指出,预售制度为支持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提供了金融支持,也为银行分散了资金风险,更有利于消费者提前两至三年锁定房产价格。

  不可否认,期房预售制度曾经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中国建筑质量问题频发,短寿,有多方面原因,但有专家指出,建筑质量低劣的根源正在于当前的期房预售制度。这种制度虽然满足了开发商的资金需求,但当钱进入开发商的口袋,政府又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一些不良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将与建筑质量有关的风险转嫁到购房者和银行身上。毕竟指望开发商依靠自身的道德约束来抵抗巨额的利润诱惑,难度较大。

  而建设过程中的五方责任主体以及竣工验收备案体制,更为开发商提供了无视房屋质量的“便捷”途径。庞永军介绍说,在工程建设的五方责任主体中,除发包方外,承包方、工程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这四方皆受雇于开发商,以开发商为“衣食父母”,并不能真正起到“监理”的作用。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房子是国人承载向往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在房价年年高企的时代,大部分买房的人,或砸进毕生积蓄,或将自己抵押给银行,背上几十年债务,只为能给家人一个属于自己的屋檐。房屋质量之殇,伤的是民心,动摇的是政府公信力,祸及社会根本,更应防患未然。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时间:2012/12/20 10: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