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地产新闻
 

聂梅生:房地产应发力“产业载体”


房地产应发力“产业载体”
——访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

文/本刊记者  春华



房地产的角色应从参与投资拉动这样一个“火车头”转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作用,和其他的新兴产业融合共生,要变成其他产业和经济转型的一个承载力。

时间进入2011年下半年,各方关于房地产的形势预测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种各样的揣测和推断层出不穷,而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当前房地产的形势到底如何?资本、土地、市场层面都有什么样的表现?经济发展转型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转型大考,这意味着什么?在养老产业的积极促动下,一些企业选择养老地产又将赢来什么样的机遇,如何面对挑战?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她将房地产的形势概括为四个方面:市场进入纠结期,调控进入深水区,行业重新定位,企业面临调整。聂梅生同时表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兴的养老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但养老地产范围过于局限,应纳入养老产业整个体系方有发展前景。

三个层面的纠结

《中国地产总裁》:您认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是怎样的,请您从各个方面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一下分析。

聂梅生:目前楼市呈现胶着的状况,调控效果已经体现,半数城市住房成交量停止上涨,甚至有部分实施限购政策的一线城市开始下降,但是二三四线城市住房成交量在上涨。

我认为,市场目前进入纠结期,从资本来看,这次2010年到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根本的原因还是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地产,流动性很强,从贷款,信贷和固定政策没有放款的现象,我们投资在高位,住宅投资是13000多亿,达到了37.8的增幅,相当高。同期固定资产增幅高出了12个百分点,目前就是这样。国内贷款的增长,相对投资的增长太少了,同期增长4.6%。外资大幅增长,增长了57.3%。

关于房地产出现的红字,就是个人按揭贷款只有3000多亿,下降8%,个人抵押贷款下降,一方面是限购政策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交易量的需求走弱,在下降。这种情况下房企的资金链紧张,从过去8%提升到现在的15%,这是当前的情况。房企民居资产负债达到71.36%,这是从资本层面进入了纠结。

第二方面看一下土地层面。住宅下滑了14%,土地出让金4月份从2000多亿下到了700多亿,土地出让金的加速下降,比如北京的1-5月下滑了84%,上海下滑了44%,海口和大连下滑了81%和27%。说明土地层面也进入了一个纠结状况,开发商有投资的钱,就没有钱去买未来的地,如果未来的地不买,供给就不能提高,这样房价供需又会出现反弹。开发商拿地使土地市场进入低迷,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保障房计划的实施就会受阻,使住房的需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第三方面看市场,量和价的问题一直都很受重视。5月份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商放慢了开发速度,供需双方继续观望。

调控的“深水”

《中国地产总裁》:您认为现在我国的房地产调控进入了什么状态?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对房地产的影响?

聂梅生:现在房产调控进入了深水区。”深水区”就是触及到制度、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土地制度,土地财政的比重持续上升,从2004年到2010年一直在上升,土地财政去年达到了71%。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仍然认为是开发商的涨价和黑白合同等等就不够了。如果土地出让制度不改变,难免会有反复。

《中国地产总裁》:在目前的形势下,您认为房产税能直接影响房价的说法正确吗?

聂梅生:房产税的根本问题涉及原来土地出让金时期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如果认为房产税能直接降低房价,这太短期了。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长效的税收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我反对对所有存量住宅征收房产税,并且也认为这种征收方式不现实。

《中国地产总裁》:当前许多房企都选择了转型来开拓新的发展路径,您如何看待房地产行业的角色转型?

聂梅生:有关房地产行业的重新定位,也就是转型,房地产的角色应从参与投资拉动这样一个“火车头”转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作用,和其他的新兴产业融合共生,要变成其他产业和经济转型的一个承载力。开发区、产业转型基地,农业,IT等等,都需要房地产来承载,旅游,服务业,养老产业,这部分内需型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房地产确实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房地产是10.4%,2009年拉动经济贡献率是19.4%。但这些的前提是在靠投资拉动GDP的阶段的情况。

《中国地产总裁》从2007年至今,全国土地价格快速上升,“地王”现象风起云涌。房价地价之争从未停止,您认为呢?

聂梅生: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达2.7万亿元,较前一年增加69.4%(北京为1628亿元,上海为1513亿元,大连为1157亿元)。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71%,比上一年增加22.2个百分点。同时,房价的上升幅度一直低于地价的上升幅度,两条数据的走势线的差距越拉越大。是地价领跑了房价。在中国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和房地产开发模式下,地根吸住了银根,这在2010年尤为突出。如何疏导积聚在土地中的资金,这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眼下,针对房地产业的财税和土地供应制度改革必须提上日程,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比例降低,地价与房价逐步脱钩。

《中国地产总裁》:您认为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之下,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路径应该是什么样的?

聂梅生: 房地产企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应是从单一商品房开发转向复合业态,从开发销售物业转向销售与持有。对企业来说,商品房市场将面临保障房平分秋色的局面。未来保障房销量将直线上升,占很多城市住房销售量的50%,约占全国市场的30%。我觉得在这次调控中,对于大型企业,不管是商品住宅的整合能力还有集中度都要提高,中小型企业困难加大,现在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比大型企业要严峻得多,这样的结果导致企业集中度会提高。所以企业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追求销售量这样一种发展转向整合,集成式的发展,这也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重整。

银发经济”下的养老地产

《中国地产总裁》: 经济发展转型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转型大考,国内品牌企业积极探索城市综合体、旅游地产等服务产业资源整合型房地产开发,其中针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养老住宅开发也开始趋热,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聂梅生:经济转型期,主动适应调控环境,探索转型发展机会,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扩大内需方面来说,房地产的重要贡献将体现在作为更多领域和产业的载体,比如承载老年服务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养老地产开发体系等。

日前,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2011年会发布了中国绿色养老住区联合评估认定体系。面对严厉的调控政策,企业如何解决融资难和做强做大等问题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兴的养老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但养老地产范围过于局限,应纳入养老产业整个体系方有发展前景。

《中国地产总裁》:随着中国逐步迈进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同样也让人看到了商机。目前多家开发商介入养老地产,近期,保利、万科等多家开发商都提出了“养老地产”主张,您认为10年以内会发展到什么状态?

聂梅生:到2020年,预计60岁以上的人口将到2.43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8%,这是相当大的比重。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再过10年也将步入老年,他们现在是消费的主流,那个时候也是支撑老年产业的主流。我预计10年之内养老产业会保持每年10%的增长水平,将出现井喷现象,这当然应该是值得关注的产业。 

《中国地产总裁》:我国现在是否有养老地产开发的相关指导文件,目前我国有养老住宅示范项目吗?

聂梅生:经过反复思考和探讨,我们认为老年产业应是独立运作,是购买服务、整合、独立运作,又无缝整合的全新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内需产业,产业链长,增值空间大。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国家老龄委的指导下,我们联合编制了开发运营管理指导文件,联合开展养老住区全流程的运作,耗时一年,现在有国内外企业的加盟。中国绿色养老住区示范项目已经建成了,目前在建的、待建的养老住区,已经达到15家。

《中国地产总裁》:养老住区的开发和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转型称得上是华丽转型吗?

聂梅生:我们要清楚老年产业的属性。首先,它的价值和属性应该有地产属性,有住宅、普通商业地产和医疗保健等;其次,有非常强的金融属性,比如说证券、基金、保险、储蓄性的产品,会在这个链条中得到发挥和承载,还包括客户理财、老年理财的内容;第三,有服务属性,服务于核心的需求和老年增值的需求;此外,还应当有非常强的人文属性,属地文化很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觉得是家。所以,养老住区的项目绝不同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也不是房地产的华丽转型。 

《中国地产总裁》:如果请您对养老住区的商业模式提点建议,您会如何总结?

聂梅生:养老住区项目总体的商业模式需要审慎考虑,还有运营成本也很关键,应该精心测算。很多准备做老年住区的,开发之后怎么运营、怎么定价?是出售型的定价,持有型的定价,卖不卖等问题都需要详尽考虑。

在中国绿色养老住区联合评估认定体系中,养老住区评估分成四大部分,其中,住区设施分成几块,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老年住区应当有大量的公共活动设施,还有居住单元。而养老服务分服务内容和服务供应商管理两块,服务内容分成四类,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和社交娱乐服务等。还应当有安全保护和运营管理的内容,包括运营机构的管理和对居住者的管理等。

《中国地产总裁》:养老地产是否称得上是养老产业的重要载体,为什么?

聂梅生:房地产业发挥产业载体作用将是趋势。比如这次国家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和很多国家一样已步入老龄化时代,老年服务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内需型产业,而且独生子女的国情,也使中国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更为紧迫。但是应注意,养老产业并非就是养老地产,在养老产业中,地产只占到20%的比例,只是在这个产业中起到的是承载作用,开发商不可能全部承担起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多个职能。

中国的老年产业,还处于预备期,需要也欢迎一些先行者,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政府也逐渐关注到这些问题。但是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目前全国工商联召集了包括民政、卫生、医疗保健、住建部门等多个部委就养老产业进行探讨,建立一个联合认证体系,未来对于通过这个认证体系的企业,鼓励他们进行养老产业示范试点。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时间:2011/7/12 14: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