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学员风采
 

“破坏”之美——对话杨毅斌

句集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杨毅斌简介:

杨毅斌,现为句集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世博会唯一一个80后主设计师,率领世博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设计团队,打造了“变脸”的北京馆

做世界一流设计师

——对话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总设计师杨毅斌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变脸”的设计在建筑历史上、展览历史上和世博历史上都史无前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而北京馆总设计师杨毅斌——世博会上唯一一个80后的主设计师,也因此而令人刮目相看。

作为新一代设计师,杨毅斌有着与前辈们相同的执着与坚毅,也有着年轻人不一样的的观点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80后的设计师,看看他如何调和设计、生活与科技的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情感与精神的新感受……

 

记者:您是如何与建筑结缘并一路走来的?您有哪些感悟与理想?

杨毅斌:我与建筑的结缘过程其实蛮有意思。大学期间我学的专业是环境艺术,2006年进入东方仁德公关策划有限公司才正式迈入高端设计领域,并有机会接触奥运项目。2009年,我有幸成为世博会北京馆主设计师。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有独特创新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难,但成功只为多一份认真、多一份观察、多一份思考的人而生。设计是一门大宗艺术,我在设计中充分发挥了装置、多媒体、平面等方面的优势,这就是我的与众不同之处吧!经历过执着与付出,现在,我可以和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竞争,我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世界一流设计师!

 

记者:作为80后设计师,您有哪些独特的设计理念?您对城市建筑是如何理解的?

杨毅斌:对80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设计的概念和方向与前辈们不太一样,我们更追求张扬,希望做出来的东西有意思。

建筑是由一些特殊情况决定的,包括颜色、材料、图案、结构、造型、体量、空间感、透光度和发光度。我们几百年一直在研究这些东西,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非是材料的不同,中国使用环保结构,外国使用石器结构,这些是由科技的发展决定的。但是有一个绝对性,就是建筑都有物理性,不能反自然。然而从中我慢慢研究出一个东西来,就是建筑如何能吸引人的眼球,我们对设计经常是调整、改良、创新,但是没有“破坏”的概念,我觉得完全创新就是一种“破坏”。 我们总结出了四种人类理想中的但没有实现的建筑,就是建筑的漂浮、隐身、变形和变体。而这正是受众感兴趣或有惊艳之感的突破性效果。

一个有底蕴的城市不缺乏史诗性的建筑、纪念性建筑,例如东方明珠、鸟巢等,那些建筑设计领域的城市精神领袖已经做到极致了,但是相反民居的生活空间却呈现小而空的不良发展趋势。例如一个低档的酒吧或迪厅可能只是实现的是它的商业功能,却在设计上忽略了它的人文精神功能。

新时代的设计师应该把关注点投射到中小型公共空间中去,比如小型图书馆、民间博物馆、特色餐厅等,让这些平凡的建筑成为城市中新的二级地标,让设计以当代的方式与居民对话,这样的建筑应该要唤醒世人,要有社会与道德的意蕴,以净化人心为参考目标,设计品位应该扮演记忆舞台的一个角色,这样才能深深植入个人的记忆,传递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及生活方式。

 

记者: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设计才算是优秀的、成功的?

杨毅斌:有些人把艺术品当设计来解读,或在艺术品上添上设计的名头,将设计品以便宜的价位批量生产,但手工艺品与商业设计是不一样的,99%的设计产品都应该是商业性的,而创意性的造价自然很高。像庙会里大批量机械复制时代的廉价手工艺品出售只是为了满足生计,又或者只是那些略有些美术设计功底的人潜在意识里的自娱自乐,这不只是现象,更是设计的危机表现。

艺术毕竟是服务于小部分高端群体的,当设计没有艺术化,没有创意融入,只有商业化,那就是对设计的玷污,设计艺术化、设计大众化才是真正的发展趋势,但目前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关注不足,此外设计服务行业在资金及层次上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

设计师不可能总是接到大手笔的设计项目,因此要调整心态与战略,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将日常普通的项目当做精品去做,将功能性与审美性有效结合,这种美是源于人文和艺术的,设计师必须海纳百川,悟出哲学的设计载体,将建筑变成人文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

希望用建筑唤起既私密又普遍的心灵共鸣,相信建筑的直觉力量是可以感动大众的。建筑不应该是无声的哑巴,它除了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还应该能够改诉说它背后的寓意信息。所以优秀的设计作品是无法用物化的方式来衡量的。

现在有些同仁已经在着手这一领域,中关村科技园的相关设计就在尝试中,但与西方及亚洲其他城市还有很大差距。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都应该践行于此。

 

记者:您在和投资方或者开发商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您觉得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您一般是怎么解决的?

杨毅斌:在设计理念方面,有时候确实会和投资方出现偏差。对于刚性需求的风格、投资费用、消费方向等都可以沟通,我喜欢通过沟通吸收交换别人的意愿,并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涉及到弹性需求,我喜欢对投资方进行引导。比如在我设计的汽车城项目中,用到的独特的镜子、木头、金属多重视觉效果的呈现,是我最终说服甲方多投资60万争取而来的。拥有多年地产开发经验的甲方看到这个设计效果时,即刻全盘采纳;甚至,该公司的总裁当即拍板,将后续的更大规模展馆设计、施工等合同也都一并交给了我们团队。

有时候我的理想追求可能已经超过投资方的需求,而无法达成合作的确是一种遗憾;有时投资方经费少,预定工期短却希望得出好东西,是一种矛盾,甚至有时候投资方参与人过多,主导甚至误导、干涉了整个设计的方向、细节,是一种无奈,但如果投资商在投资费用之内仍然不愿在沟通中接受设计方案的创新与改变,或投资方指定的风格是我不喜欢且不擅长的,我绝不会因为钱而耽误自己。选合适的人做对的事,才能提高执行力,对于设计师或投资方都是如此。

我认为,能在自我、投资商以及专家认可三方认同的设计链条上自如应对、翩然起舞的设计师才能称之为优秀专业的设计师。

 

记者:近年,很多人都在谈论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节能环保,您怎么看?

杨毅斌: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与节能在现实操作中是一种永远的悖论,展现独一无二的设计效果的前提就是打破常规,而从常规考虑,节能就是减少能量,比如设计中减少高强度的照明,改用昏暗的冷暖灯光,这样的美感也许并不适合每一次主题设计风格,而从用料上看,比如纯木材是环保的,但对树木砍伐加工的环保性又无从避免,所以设计材料自身的环保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常常是设计师容易忽略的,但设计效果之外的环保观念牵绊太多又会制约设计师审美灵感的生成。因此,设计师应该具有等价比值的环保观。因为社会中所有财富是可以转换的,转换的最终表现就是一种社会和自然能量资源的占有和应用。不能为了实现低碳环保而增加经济财力上的负担。将一个设计项目实现理想的效果,但在费用上又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减少相关投入,就是一种节能的体现。所以很多的设计、建筑和装饰装修徒有新型的节能材料美丽外衣,却付出几倍的费用甚至更昂贵的天价的代价,就是环保与节能的本末倒置了。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时间:2011/4/26 18:43:23>